預防欺凌、和諧生活 黃秀英 老師

  月前,有關校園欺凌的問題備受關注,作為家長的你們,是否亦認識「何謂欺凌」、「欺凌行為的類別」、「欺凌者的類型」、「受害者的特徵」和「欺凌的禍害」?本文或能增加你對這問題的認識。

欺凌的定義
  不同學者對於欺凌行為的界定有一些差異,但大部分有關欺凌行為的定義,皆包括下列三個元素:

重複發生
  欺凌行為在一段時間內重複發生,而不是單一的偶發事件。

具惡意
  欺凌者蓄意地欺壓及傷害他人。

權力不平衡的狀態
  欺凌者明顯地比受害者強,而欺凌是在受害者未能保護自己的情況下發生。

  同時擁有以上三個元素的行為,才會被界定為欺凌,總括來說,欺凌是指一個人或一群人,以強凌弱或以眾欺寡,恃勢不斷蓄意傷害或欺壓別人的行為。

欺凌的類別和形式
欺凌行為大致可以包括以下三類:

類  別
事  例
1. 身體/行為暴力的欺凌 例如拳打腳踢、掌摑拍打、推撞絆倒、拉扯頭髮,以及強索金錢或物品等。
2. 言語攻擊的欺凌 例如恐嚇、粗言穢語、喝罵、中傷、譏諷、呼叫「花名」及針對身體特徵、能力、種族等個人特質,加以惡意嘲笑和侮辱等。
3. 間接的欺凌 例如造謠、蓄意不友善、無視別人的存在、孤立、杯葛或排擠受害者等。

  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欺凌者可利用互聯網上的途徑,例如透過電郵、網頁、網上聊天、或手提電話的短訊,惡意造謠、發放侮辱性的消息或人身攻擊的言論,以嘲弄及中傷受害者,形成「網上欺凌」的現象。

欺凌者的類型

1  典型者的類型
具有以下特質:
· 霸道和衝動,傾向使用暴力欺壓他人。
· 比較自我中心,對受害同學缺少同理心。
· 社交能力及自尊感並不遜於其他人。
· 得到部份朋輩的認同。
· 男性欺凌者一般頗為強壯。

2  被動型欺凌者
具有以下特質:
· 看見欺凌者的暴力行為得逞,於是協助及附和者;有些則藉此保護自己免受欺凌。
· 在朋輩間不受重視。
· 缺乏安全感。
· 部份社交能力弱、容易焦慮和自信心偏低。

   男女學生皆有欺凌行為,一般情況下,經常欺凌他人的,以男生較多。男生多採用較直接的方式,如推撞、恐嚇等,受害者包括男女同學;女生則較多用間接的方式,如造謠、排擠等,而受害者則以女同學為多 。

受害者的特徵

  綜合多個學者的意見,被選定為欺凌對象的學生,可能擁有一項或多項以下的特質:
-- 性格比較內向、害羞和怕事。
-- 沈默、表達能力不佳。
-- 在同學間不受重視,只有很少朋友,在學校中十分孤單。
-- 缺乏與朋輩相處的社交技巧,容易引起同學不滿和反感。
-- 不擅於處理衝突或解決問題,容易作出過激或挑釁的反應。
-- 擁有某種特徵或行為習慣,與一般同學有異。
-- 有特殊需要,如弱智、弱能、過度活躍、自閉及其他學習、情緒及行為上有困難的學生。

欺凌的禍害

   任何形式的欺凌,都會帶來不同程度的傷害,令受害者情緒不安、社交生活減少、在學校各方面的表現倒退、自信心及自我概念受損,而影響其性格的發展。更甚的是,外國有因欺凌而導致受害者自殺的例子。此外,長期的創傷會令受害者於長大後產生抑鬱及自卑的現象。

  欺凌問題如果沒有得到適當的處理,欺凌者暴力逞強的傾向可會更加嚴重。不少追蹤研究發現欺凌者比同齡的學生有更大的機會在成年後步入歧途,作違法的事。所以,欺凌者所到的傷害是不容忽視的。

  至於旁觀者,他們目睹欺凌行為,可能會感到不安及無助。部分可能會因沒有幫助受害者而感到內咎。另一方面,他們也可能礙於群體壓力,或害怕成為欺凌對象,而參與欺凌,又或受到欺凌者的感染,以暴力解決問題。

結語

   任何形式的欺凌行為是不可接受的,欺凌對「受害者」、「欺凌者」及「旁觀者」都會造成傷害,而對學校的整體紀律和風氣亦會構成一定程度的影響。所以,欺凌是學校必然正視並加以制止及預防的問題。然而,若家長們察覺子女們有欺凌他人的傾向,又或似有被欺凌的可能,應盡早向學校或專業人仕求助,這樣,孩子們才能在有安全感的環境下成長。

取材自教育統籌局學生訓育組「和諧校園齊創建」資源套